Saturday, July 29, 2006

胡林夕语

一一别旧念 分分还笑颜
夜沉思何故 梦觉逾十年

Monday, April 24, 2006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 what is it for?

。。。觉得不少人对长城有错误认识,所以现在把当时想说的再写一遍。

--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travel&MsgID=31812
文章来源: ppzcgg 于 2006-04-17 10:52:46



thx for all the 长城图. but did you ever ask why these -- 遊学生:

你把我们的祖先想得太蠢了。你这是最普遍而最浅的猜想,美国的旅游杂志上也会看到他们大呼什么 “how stupid a wall!"

也许愚蠢的不是我们的祖宗,是没有弄而清情况的现在人。-- 长城不是“用来挡的墙”!

如果你听说过“骊山烽火戏诸侯,美人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不妨去仔细查查内容。等你弄清楚了,你可能会同意我们可以扯邪乎点儿说长城是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发明的“信息战”工具。

另外,<东周列国> 里说 -- 所谓的“孟姜女哭长城”是张冠李戴。它也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劳民伤财”的事情多的很,但我相信长城的功用一定比代价大得多。

--

原头在: 这样的长城你可曾见过 [图] -小四-


===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travel&MsgID=31871

文章来源: ppzcgg 于 2006-04-18 07:22:15


看来得详细解释:

"do you need to build a thick wall of thousands of miles to work as “信息战”工具, especially on top of the mountains??

if it were simply “信息战”工具, why not simply build some light houses, or fire towers??"

了解一点点(古代)军事常识,就不会质问山顶的重要性。
了解一点点长城的知识,就知道长城上是可以方便地走人的,有些地段可以通车。

light houses, fire towers alone 不会在突发事件时自己发信号。(一般的灯塔是长年不灭的,因为那是它们的作用,而烽火塔是完全另一个情况,必须人控制。) 那么就得派驻人在那里。不说供给问题,你得意识到你得在每个塔最少驻一个兵才能在理论上在最佳状态下保证信号的延续。可是如果其中一个临时疏忽了、焰火弄不着了、下大雨了。。。(come on, it is not a drill) 怎么办?马上出发、翻山越岭?

连成一体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你可以在一段长城派驻一拨兵。他们可以灵活得多地保证信号的传输,即便是他们领区的烽火台全部出了问题或者是天气问题,他们都可以派人再多跑一两节联系下一段。

我想我已经解释得够多的了。


"facts are fact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what you want them to be..."

exactlly, 不仅事实是事实,而且史实是史实。另外,常识也很重要 :)


史实:我估计你不知道我前面提的典故,也没有兴趣去了解。那我就没办法了。

事实:长城不是某一个皇帝在某一时的冲动。相反,从2000年前一直到明朝,长城不断被修补、延长、改善。如果仅仅是你个人没有想通为什么,就来否定多少代人的决定和努力,恐怕是太莽撞了吧?


别着急数典忘祖,更别着急妄“自”菲薄。我们的祖先领先世界的时间比英国人、西班牙人、美国人长的多的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两千年里出过多少“三个臭皮匠”?我绝不敢攀比一个诸葛亮,我就更不敢攀比这么多的三个臭皮匠了。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05

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 的中文名字,除了“费城”就没了吗?好象是绝无仅有的。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05

ZT

(作者)无名氏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 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 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相,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 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

    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 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 ‘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爱猫扑,爱生活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爱猫扑,爱生活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爱猫扑,爱生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 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DangerCode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在鼓舞中国人的信心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大家努力。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恢复信心,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我那个时候给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立另外一个调查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接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虑。    

      ……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

Wednesday, August 17, 2005

成语 (2)

英语里把“成语”大概翻成 proverb 或 idiom。但看看他们的 proverb 和 idiom 都有些什么内容,就知道,这时两种语言有一大差距。

Wednesday, August 10, 2005

汉语比英语 (1)

有空就瞎扯点儿。

我是一直觉得汉语比英语好。更有科学性、生命力、艺术性(内涵和外表)。

英语(源于德语)的一个大问题是语法的特殊情况太多,另一个问题是造字几乎就是靠“造”字。

而汉语的科学性部分在於特殊情况很少、扩充性极强:
- 造字方法很理性,多数可以看文生意;
- 构词方法简单、扩充性没有约束;
- 词性变换极其简单;
- 语法特殊情况非常少。比如动词里只有“把、到”等个别词要区别对待。

我觉得英语是试图用多样化来表达事物、事情的多样性。可是其效果却远没有汉语好。比如,英语的时态多样性在汉语里的对应是区区几个助词。

在发音上,汉字恐怕是继承了象形文字的缺点,也就是看字不能保证读音。但是汉语在纯粹的象形文字上的发展是它给了很多字以表音的部分。这的确仍然不够达到“保证”的水平。但是,又一个但是,这对於一般识字的人来说,又不是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每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则是一大优点。联合国文件的故事已经说烂了。我想提的是这种优点并没有因为因此造成同音字而受到什么影响。这是说跟英语比较而言。这里可以再扯到汉语音素广而发布更合理上。我们在初学英语时都可以较好地发出英语的音,而反过来却不是同样容易。是有不少朋友的很多英语发音不准,但那些很多是因为他们的启蒙老师的水平有限。这其实也说明他们在学发音时还是把他们所被教授的很好地掌握了:) 另外,再对比亚洲其他语言区(包括粤语区)的人,我们的发音优势也很明显。印度人(sigh, 几千年的历史,却丢了自己(众多)母语的应有地位)虽然用英语教学,但他们的发音不如我们准。一个小小的现象是美国现在有不少华裔播音员,字正腔圆。我却还从未见过一个印度裔的。

再要扯到汉字是二维显示什么的,就更显其独特的科学性了。英语在此不具比较性。

近来对“汉语不适合计算机时代”的反驳越来越多。静下心来一想,恐怕是当初的指责太鲁莽了。那时对计算机的琢磨太少了,就象好宝贝在笨工匠的手里可能就是不行。现在,也就是二三十年之后,聪明才智一发挥,汉字在计算机上的很多情况变成优势了。如果你比较现在跟没有计算机时排版的方法,那么现在汉字字模众多的劣势早就荡然无存,而因为每个字一样长对编排带来的优势仍然显存。简单说,就是汉语容易对齐、不用“先留着足够的空以免下个词太长”。

// 待序 (8/10/05 11:23AM)